在古城襄阳民间文化圈子里,无人不知锦华馆舍主人施锦华。
施锦华行伍出身,退伍后进入安能热电厂工作。8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户外活动,走上了且苦且累的收藏之路。
2004年,施锦华参加了由襄阳本地历史专家李治和组织的岘山穿越活动。听着李老师的讲解,看着他抢救收藏的襄阳本土历史收藏品陈列,施锦华暗下决心,自己也要做李老师那样的有心人。
此后,施锦华便成了一个忙人,一有时间,便在城市的旮旮旯旯寻找,拆迁地、工地、回收站都是他追逐的对象。“猪圈、厕所、垃圾堆常有意外收获。”寻宝过程中,施锦华常常弄得灰头土脸,遭遇白眼和不屑更是家常便饭。
然而,施锦华坚持下来了。
收藏,是个烧钱的行当。而施锦华,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,用“捡”来收藏。别人讲究品相,而他只要求有历史或文化信息,并不苛求品相。
寻回来的宝贝,大量翻阅资料,弄懂了一个又一个宝贝的来历与故事,随着藏品越来越丰富,他的鉴宝文章也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报端,历史知识和文物鉴赏水平与日月同增。
不经意间,上千件藏品收于家中、楼梯间、阳台、天台上,蔚为壮观。不时有人慕名拜访。
襄阳知名文化老人邹演存看过施锦华的藏品后,奋笔题写“锦华馆舍”匾额,并赠送一副藏头联:锦绣古郡觅旧迹,华团再现有来者。
上至周朝,近至民国的上千件藏品,于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,一直有心前往一观。
终于在9月2日周末的下午如愿。
雨后,非常凉爽宜人。
城砖,瓷器、瓦片等等藏品,施锦华一一讲解,官方的严谨,民间的洒脱,汉唐的大气,南宋的仓促扑面而来,我听得兴趣盎然。
顶层天台,有柱础,有城砖,也有花草,居然还有枣树。
汉江一览无遗,因此得了临汉台之名。
晚餐在这里举行。
施锦华、行者、释溢、襄江水,巧的是还有拾穗者的朋友,来自汉江上游旬阳的两位客人。
气氛很好,酒也下去不少,从高到低,先是北京二锅头,然后陕西拐枣酒,最后是啤酒。时不时地扬起手,摘下枣子直接抛入口。
人好菜好环境好,喝酒一杯一杯又一杯。
相识多年的行者和释溢,也没想到襄江水还如此的随性、豪爽。
(嘿,嘿,我也没想到~~~~)
时间仓促,没能聆听馆主人的古筝曲,小小遗憾!
以下图片释溢拍摄: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