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感动襄阳十大人物致敬礼现场直播,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(简称拾穗者)荣获特别奖,邓粮(释溢)、褚连生(楚留香)、魏冬玲(多久)本色出演,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,整场颁奖典礼的唯一。六易其稿,背稿、排练、彩排、走台、卡节奏,卡时间、、、9分57秒,挺住压力,表现可圈可点,一如12年的点点滴滴!
褚连生(楚留香):
就我而言,是你们见荣耀就让,让老腊肉献丑了。
(感动襄阳人物颁奖,之前是春晚里的一个环节,这届是首次独立出来,足见市委市政府的重视。)
魏冬玲(多久):
刘导爱岗敬业,满满地正能量真心感谢刘导,非常喜欢她!
一边背台词,一边感受拾穗者的伟大。上午背台词,背到李老师摔下来,眼泪都出来了。想想大家,真心不容易。我为这个团队感到骄傲!
以前那词背得滚瓜烂熟, 前一天又改,反而要克服词太熟的问题。昨晚,演员在一楼化妆间候场,表彰人物在会议室候场,我们三个有点儿迷茫,到底在哪里呆着?戴着绶带在化妆间候场,貌似太格外,在会议室吧,人家戴着绶带安逸滴看着电视里的直播,我们又想背点儿台词,不能安心观看。上台后,灯光一照,好像汽车的远光灯,很不适应,耳朵上夹个东西又很不舒服,我今晚不在状态,没发挥好。恰恰就是新词说错了,老公都知道我错了,他听词都听出茧子了。
又看一遍,我们本色演出也出彩。一盘大餐,肉多了,来点儿爽口小菜。
邓粮(释溢):
致意刘导,回复:是你们大家做得好,我也愿意为你们这样的群体多做一些。
瑕疵是绝对的,完美是相对的。为我们骄傲,我们挺过来啦,没给兄弟们丢脸。
片子看啦,我们居然挺过来啦,还相当的流畅!为团队,为我们高兴!
我们仨虽受些煎熬,由此团队得到凝聚,值啦!
拾穗12年,感动襄阳,注定这是一个沸腾的夜晚!
2005年3月,发起人李秀桦、张玉涛、邵爱民以拾穗者名义在媒体上连载沧桑古城,那是团队的起步;
关注南漳古山寨,藏在荆山无人闻的山寨登上《中国国家地理》(2006年11月号),春秋寨得以开发,成为国家4A级景区;
关注南漳古法造纸,造纸传承人秦明炎成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,漳纸工坊成为南漳县文保单位,成为最美手工私游地。DV纪录片《漳源纸事》在日本JVC东京录影节获奖。出版专著《纸物语》;
关注麻城河,麻城河成为中国景观村落;
关注岘山,完成市社科联课题并获奖,出版专著《襄阳岘山》;
关注会馆,出版专著《襄阳会馆》;
关注地方历史文化,团队结集出版《拾穗集》、《拾穗二集》,还有宣传册《陈老巷》、《留住记忆》、《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》等;
关注地方历史文化,举办《不对称的视线--襄樊青年摄影师七人联展》、《薪传-老河口木版年画艺术文献展》、《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项目:老樊城影像展》、《草根七年行-拾穗者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》、《遗落与重生:漳河源纸艺展》、《早安襄阳--“请城砖回家 助古城申遗”阶段性成果展》、《丙申年庆-麻城河乡村艺展》、开放式讲座、古城亲子游、、
不停地做事,持续地坚持,影响越来越大
自2006年开始,地方媒体开始不断关注报道团队;
薪火相传——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(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,2008年)
襄阳市2011年度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(襄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,2011年)
湖北省首届十佳“民间文化守望者”(采风类)(湖北省委宣传部、湖北省文联,2014年)
2015年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”(中国爱故乡,2015年)
2016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突出团队(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,2016年)
2016感动襄阳人物特别奖
邓粮、褚连生、魏冬玲在台上,张玉涛、马军、阳光、颜拥军、施锦华、襄江水在现场,李秀桦、李俊勇、艾子、方莉、魏遵明、徐信、叶经房守着电视,同一时刻,不同地点,尽情分享着这份收获和喜悦!
耿文杰(一帆风顺)第一时间分享在朋友圈,朋友们广为点赞传播,各媒体也给予了报道、、、我们铭记在心,感恩在心!
拾穗12年,感动襄阳,注定这是一个思索的夜晚!
12年发现的喜悦,12年探索的乐趣,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,在兄弟姐妹之间传递;
12年,一个轮回,12年,站上了感动襄阳的舞台,这是一个里程碑,新的征程!
“成绩已经成为过去,展望明天,任重而道远!”
这就是拾穗者,牢记“回到田野 守望故乡”的初心,手捧奖杯,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发展。
我们会走得更坚定,永无终点、、、
从左至右:李秀桦、施锦华、艾子、邓粮、杨家香、马军、阳光、颜拥军、魏冬玲、方莉、褚连生
附1:
附2:
记者刘文生
11月3日至4日,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“首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”在北京举办。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(以下简称拾穗者)应邀出席论坛,介绍了他们11年来参与文物保护的经验。3日晚,来自全国各地的47个民间文保组织自发再次聚集进行团队层次的深度交流,拾穗者被大家推举为召集人。
这是因为从2005年成立至今,拾穗者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开展了南漳古山寨、老河口木版年画、漳纸工坊、文化岘山、樊城历史街区、襄阳古城、荆山古村落保护、汉水流域田野调查、文化遗址探访等十余个文保项目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这些文保项目不但得到保护或传承,而且有的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。
作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12个理事中的一员,拾穗者现任召集人邓粮介绍,拾穗者从一个较松散的组织逐渐成长为一个相对稳定、相对紧密的文保志愿者组织;从凭着热情去记录城市、村庄到形成自己的模式——通过调查研究、挖掘整理、组织论证而形成文字,然后通过公众传播引起政府关注,从而促使文保落地。
这11年他们艰难而又快乐地走过,靠的是不忘初心。
初心,回到田野
时间回到2004年,襄阳的市直机关工作人员李秀桦、大学教师邵爱民和企业员工张玉涛,因共同关注襄阳的历史和现状,而在网络论坛上相识,于是相约利用节假日到樊城历史街区进行人文历史探访和记录。
2005年,李秀桦提出设想,成立一个民间文保机构,整理、研究、保护和传播地方文化,张玉涛积极赞同,邵爱民则从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《拾穗者》里得到灵感,为小组命名为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。
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《拾穗者》描绘了三位农妇,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,体态健硕,谦卑地躬下身子,在大地上寻找零散、剩余的粮食。画面上拾穗者的动作和躯体传达着一种精神:忍耐、谦卑和忠诚。这种精神正是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员们共同追求的。
李秀桦介绍:“成立之初,我们就把理念定为捡拾和传播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,即回到田野,守望故乡。”
因为有共同的理念,从2005年开始,以李秀桦、邵爱民、张玉涛为发起人的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正式成立。随着部分成员因工作、生活忙碌而淡出,不断又有新成员加入,如今,团队成员稳定为有分工、有合作的16人。
草根,贵在自觉
最初,拾穗者显得很稚嫩,但是与专业的研究者、文化职能机构相比,则显示出一种可贵的自觉——他们来自民间,深深感受到民众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强烈愿望,并勇敢地当上了捡拾文化遗穗的人。2006年加入拾穗者的李俊勇还记得,在一次座谈会上,有人直接称呼他:“这位‘草根’,你发表一下看法。”
作为草根团队,拾穗者的文化探索之路无疑充满艰辛。
2007年,拾穗者到南漳拍摄、测绘位于深山的野猫寨,他们先是搭长途车到南漳,然后凑钱包了一辆当地的面包车,结果走到半途下了雪,山路湿滑,能见度差,还有大约5里路,司机死活不走了。怎么办?他们下了车,经过简单的商量,系紧冲锋衣的帽子,背上沉重的设备,迈开大步,继续前行。
拾穗者注重田野考察,不可避免地面对危险。2006年在陕西旬阳县蜀河古镇拍摄黄州会馆时,因戏楼地板糟朽,李秀桦不慎从戏楼跌落,造成腰椎爆裂性骨折,从此落下行走不利索的毛病;在保护汉水边上的明清碑刻时,因为船民担心拴船用的碑刻被收走而追打拾穗者成员……
“当拾穗者的事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后,有领导关心我们,问我们资金是否缺乏。我当时就愣住了,一时回答不上来,因为根本没有谁给我们赞助或拨款,有开支就理所当然由大家摊,当然也就没有意识到所谓资金匮乏的问题。”邓粮说,事实上,缺钱一直是困扰拾穗者工作的一大难题,这导致很多项目长期无法开展或进展缓慢。
坚守,赢得支持
“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。”邓粮介绍,因为2006年11月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发表了拾穗者策划的南漳古山寨专题,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。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对南漳古山寨的大力保护与开发,这让拾穗者有了满满的成就感:“我们的工作可以为当地人带来实际的收益。”
“这让我们感到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。”邓粮说,“当我们拍摄的纪录片《漳源纸事》获得第29届日本JVC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时,当成果被一个个权威杂志发表时,都比不上因我们的研究、发现而引起政府重视,使文物得到保护利用、当地居民因此收益而获得的成就感大。”
李俊勇介绍,从2007年开始,他们在出成果的同时,加上了一个目标——保护。
关于保护,拾穗者是这样做的:“我们是政府文物保护体系中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力量,所以政府一时难以顾及的地方我们就主动去做,然后把成果拿出来,引起政府关注,从而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、开发、利用。”
在文化遗产和民众之间,拾穗者则充当了桥梁和纽带。2014年,为使古法造纸得到传承而推出漳纸工坊项目过程中,纸民秦明炎所居住的古民居漏雨严重又苦于缺少资金,拾穗者多次向当地政府反映,使他得到了危房维修补助资金。这增强了秦明炎积极做好这一文保项目的信心。
在记录樊城历史老街区时,他们争取资金,为这里的居民改造上下水道、维修房屋,使老房子更适宜居住……
在拾穗者的推动下,老河口木版年画于2010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,其传承人陈义文居住的巷子被命名为“陈义文巷”。
在一次检查工作中,市长秦军走进拾穗者的工作室,看着他们历次活动的简介、收集的老物件、出版的书籍,动情地说,拾穗者自觉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政府工作的补充,为襄阳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前行,没有终点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拾穗者成员在各级报刊刊发各类文稿600余篇、110余万字,图片1200余幅;团队及成员出版了《拾穗集》《拾穗二集》《襄阳会馆》《襄阳岘山》《原乡》5部著作;2008年,他们获得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“薪火相传——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”。
这些成绩的取得,与他们的严谨是分不开的。在做调查、汇总材料、组织论证时,拾穗者成员方莉最常说的话是:“我们追求的是无一字无出处、无一句无来历。”在砥砺前行的过程中,成员们相互交流、不断学习,从“草根”成为本土文史专家。
方莉介绍:“拾穗者成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,但相同的是对襄阳历史文化有深深的情结。这个团队相对紧密又相对开放,人员的进出双向选择,这样就保证了凝聚力和执行力。同时,我们请了一些学者,如王雄(汉水文化学者、作家)、叶植(湖北文理学院教授)、刘晓峰(清华大学副教授)、郝少波(华中师大副教授)等担任顾问,以加强对话交流,拓宽视野,提高专业水平。”
在拾穗者的带动下,襄阳的许多志愿者团队也加入文保工作中。在今年拾穗者发起的“请城砖‘回家’,助古城申遗”活动中,襄阳很多志愿者及其团队加入其中,有的志愿者夫妻甚至关闭店门,双双到野外义务捡拾城砖。
记者看到,在漳纸工坊出产的改良竹纸上,著名作家冯骥才写下这样的题词:“天然漳纸好,下笔有精神。古事今不去,拾穗乃功臣。”而造纸的纸民因拾穗者的介入,年收入已由1万元增加到5万元。
“不管以后走上多么高大上的舞台,我们都不会丢掉‘草根’本色。”邓粮说。
如今,拾穗者又把目光投向了襄阳古村落的研究和保护……
附3:
□本报记者张亚婷
11月20日,在襄城白云人家社区文化中心的一间工作室里,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(以下简称“拾穗者”)的“当家人”邓粮正在根据录音,整理94岁老人戴化龙对老樊城长达3个小时的回忆。
这是拾穗者实施的“樊城历史街区文献档案”项目的一部分。
对于这个醉心于文物保护的民间组织来说,他们一直在与时间赛跑,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,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田陌乡间,寻找值得留下的城市记忆。
“回到田野,守望故乡”,十一年来,他们发表了110余万字的文章,1200余幅图片,组织了10余次展览。他们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“薪火相传——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”;被湖北省评选为十佳“民间文化守望者”。
本月初,拾穗者应邀出席在北京举办的“首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”,介绍他们11年来参与文物保护的经验。
故乡,吸引着16位文化拾荒人
2005年,“背包客”李秀桦、摄影发烧友张玉涛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邵爱民,因为共同的文化爱好走到一起,组成了一个民间文化工作群。
邵爱民从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《拾穗者》里得到灵感,为这个小团队取了个拾穗者的名字,寓意着在故乡的田野上捡拾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碎片。李秀桦提议以“回到田野,守望故乡”作为这个团队的行动理念。
襄阳的田野值得守望。在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头巷尾、田陌乡间,散落着大量碑刻、谱牒、老手艺、民俗等历史遗迹和文化遗穗,在热爱故乡、热爱本土文化的襄阳人眼里,都是宝贝。
拾穗者的拾荒从南漳古山寨起步。
第一次接触古山寨是2005年。当时,李秀桦参加了一次户外活动,在卧牛寨宿营。这些神秘的山寨何时所建,为何而建?勾起了李秀桦探访的兴趣。随后,拾穗者带着相机、皮尺与馒头,多次踏访了南漳、保康、谷城不同类型的数十个山寨,拍摄图片万余张,记录田野笔记数万字,发表文章50余篇。他们把踏访过的古山寨,通过文字、通过图片源源不断地推向本地媒体,推向外地媒体,推到《中国国家地理》。
2006年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发表了《南漳古山寨》专题,引起轰动。政府开始保护和开发南漳古山寨。2011年9月,春秋寨旅游景区正式接待游客,并在2013年5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古山寨的拾荒影响了更多的人。
李俊勇是一名公务员,毕业于大学历史系的他业余时间热衷于查找史料、研究考证本土历史文化。2006年,他加入拾穗者,从专业的角度对“拾穗者”的各个项目进行可行性审核,是拾穗者的“笔杆子”。
十一年间,这个团队成员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16人。团队成员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科班生,也有自学成才的文化痴迷者。有国家公务员、人民教师、编辑记者,还有企业工程师和自由职业者。
“我们团队的成员中,外省、外地和郊县的人员比较多。但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在襄阳的生活经历,已经深深地把我们融入了这座城市,‘故乡在襄阳’已经固执地溶入了我们的血脉。”李俊勇说。
守望,让业余变得专业
“文化事业,不如衣食住行那么实际,也不如环保、卫生、医疗那么引人关注,我们只有日积月累地干下去,慢慢地去尝试改变。”邓粮说。
从2005年成立至今,十一年来,拾穗者开展了南漳古山寨、老河口木版年画、漳纸工坊、文化岘山、樊城历史街区、襄阳古城、三国遗迹寻踪、荆山古村落保护、汉水流域田野调查、文化遗址探访等十余个文保项目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这些文保项目不但得到保护或传承,有的项目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。
从实物收集到影音记录,拾穗者捡拾文化遗穗的方式越来越丰富;从最初的3人到如今16人团队,拾穗者捡拾文化遗穗的内容越来越专业。
南漳漳河源头的“漳纸工坊”,是拾穗者从“被动守望”到“主动介入”的一个项目。从2005年起,拾穗者多次造访漳河源,用文字、用图片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活文物。他们还筹建索桥改善纸民和旅行者出行,建设漳纸工坊手工纸文化博物馆。“漳纸工坊”也由于拾穗者的介入,年收入由1万元增加到5万元。
在拾穗者的推动下,老河口木版年画于2010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,其传承人陈义文居住的巷子被命名为“陈义文巷”……
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实践中,拾穗者成员李秀桦、李俊勇、方莉、邓粮等逐渐被政府和学术机构认可,应邀加入文化遗产专家团队;各种规划开发建设论证会常常邀请拾穗者出席,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。
赛跑,只为留下城市的记忆
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,记录城市变迁、留下城市记忆,成为拾穗者的自觉行动。
樊城历史街区项目,是拾穗者关注时间最长、投入精力最大的项目之一。“当无力改变时,就只能与时间赛跑,将更多的老故事、老建筑、老物件,保留下来、记录下来。”邓粮说。
2012年,襄阳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。拾穗者紧急实施“樊城历史街区文献档案”项目。通过口述历史、影像记录、实物采集等方式收集樊城历史街区资料,记录城市变迁,留下城市记忆。
“我曾是拾穗者的超级粉丝,得知他们在记录老街区,我便加入他们的队伍。每天一有时间就上老街拍摄,因为那些建筑说不定第二天就消失了。”魏冬玲说。
最开始,老百姓不理解,开发商嫌麻烦,拾穗者只有不停地去沟通、解释……久而久之,居民不但配合魏冬玲的拍摄,还成了朋友。看见她来,街坊们老远就打招呼:“街长又来巡街了!”
与老居民聊天,自费赠送拍摄的居民相片,这既是对居民支持的一种回馈,也是吸引居民参与文保的一种形式。“现在,市民会主动提供采访的线索,讲述街道的历史、趣闻。”邓粮说。
“目前,拾穗者访谈了70多位居民,拍摄图片万余张,实物采集5000余件。”邓粮说,他们正筹备襄阳城市记忆馆,把收集的陶罐、土地证、地界碑、门牌号等老物件陈列其中,并编写《老樊城丛书》4辑,尽力去留住老樊城的记忆。
未来,需要更多的“拾穗者”
在拾穗者的带动下,市民、志愿者团队等纷纷加入文保工作。
2016年2月,拾穗者发起“城砖回家”活动,得到了广大市民、其他民间组织和媒体的积极响应,到5月底,拾穗者共收集2000多块城砖。“十一”期间,拾穗者联合其他公益组织和东巩镇人民政府举办了“丙申年庆·麻城河乡村艺展”,让村民直接参与其中。
然而,对于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文化拾荒的拾穗者来说,要做的事还有很多:漳纸工坊的游客人数有所减少,环境仍有待改善;汉水文化的走访与研究是项长期的工程,古村落保护等新的课题也越来越多……
“人一辈子,只能做好几件事。本土的文物、文化消失了,就没了。我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出过意外,更感到时间的紧迫。”李秀桦说。
在他眼里,拾穗者团体结构已经“老龄化”,迫切希望更多热爱故乡文化的年轻人加入进来。
李秀桦说:“对于一座城市而言,如果不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,就没有真正的故乡;如果所生活的城市已经看不见多少历史留下的印迹,不仅仅是留不住乡愁,而是失去了精神的家园。这座城市需要更多的‘拾穗者’。”
附4:部分留言收录
耿文杰(一帆风顺):
拾穗者,2016感动襄阳。十二年,不易,加油!
阳光:
今晚我们团队讲述时间9分57秒,每位都很出彩!
颜拥军:
虽是拾穗者成员,实则拾穗者粉丝,随你们同行,提升了能力,陶冶了情操,增加了快乐,更感动了自己。有你们相伴,美在眼里爱在心间。
日报晚报新闻都出来了,新媒体拚的是速度啊(0点刚过),编辑们辛苦了!
成绩已经成为过去,展望明天,任重而道远!
马军(西风瘦马):
今晚,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以团队形式获得感动襄阳十大人物奖。草根发芽并茁壮开花,瘦马与而有荣,与而有归,幸甚!
李秀桦(行者):
不停地做事,持续地坚持,才会有影响力。
张玉涛(逆风飞扬):
李俊勇回复:
说得好!感恩所有支持我们的人!不忘初心,躬身前行!
魏冬玲(多久):
一场颁奖晚会,带给我们更多的前进动力!
李俊勇(刘浪):
感动社会,感谢生活,感慨过往,感悟人生!
艾子:
今天有同事问我是不是坚持在捡垃圾







魏冬玲回复:
去年上半年听取樊城区小学生关于学雷锋的主题演讲,满纸还是节约过日子,主动借同学文具,扶老奶奶过马路,去福利院给老人剪指甲

收录这些,
只想说,这是一群感恩的人!
收录这些,
只想说,感动自己,才能感动他人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