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襄阳晚报》数字报 > 2014年05月20日 > 26版-风物 > 正文
襄阳船家的水上生活
陈兴旺,省航运退休职工,居住当铺街,1937年出生于水上人家,在船上长大,上过短短的三年学,后随父驾船,在船上工作,从船上退休。驾过木船、帆船、铁船,跑过货船、客船,当过驳子驾长,经历了民船从私有到合作社再到国营公司的全过程。在老人自己搭建的小房子里,老人欣然为我们讲述了那些渐行渐远的船上故事
杨家香/文 邓粮/摄
陈兴旺:民船原来是一把散沙
陈兴旺的母亲出生于驾船世家,父亲是上门女婿,陈兴旺兄妹六个,吃饭、睡觉都在船上。“装货时仓底下放货,上面搁个板子,人睡高头。做饭用的是柴火,走到哪儿有啥柴火都捡一点儿。那时吃饭顿数多,拉纤劳动强度大,到下午就不行了,饭做好了到时船一湾,管它啥子上船吃一点。”说到拉纤,陈兴旺告诉我们:“船上有桅子,桅子上头拉根纤担出去,人在坡上拉。三尺长的搭膊,一个大布缝的布条,拉纤时往肩膀头一搭,一拉头一点。有时水流狠了两只手扒地上,再流狠了就找帮工,后头的船抽两个人给前头的船往上拉。拉纤也是有规矩的,一个人只拉六千斤。”“以前河里没得航标,走船全靠眼力看,河里翻那个水花,有时是扑通花,有时是眨眼花,看那个花就晓得水有好深。”很显然,老人有几分得意,“出去接班,再黑的天往那儿一站,这边看看那边看看,就晓得船到哪位置了,哪里有险滩,哪里有矶头,哪有沙滩哪有石头,脑筋里都记得有,干一行悟一行吧。”
解放前陈兴旺家里只有一条小小的湖南船,仅装一万多斤。“船小没大给人家装货,到樊城买点儿芝麻、黄豆等五谷杂粮,装个万把斤到武汉再卖,卖清白以后买个十包八包盐装上,走到马口、汉川那截子装点儿窑货,到小码头了船一湾,赶集去那儿卖。解放后发展了一点,我父亲买了个谷城楸子,前头一个平头后头一个线钩钩,装3万多斤,才专门运货,直接跟商家联系。行走都是亲戚六眷好几条船,走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。梯子口这边是樊帮,去了武汉各是各的码头,树的有牌子,樊城的船湾到汉口朱家巷,老河口的船湾到邵家巷。”
解放后,一切都变了。1953年,木帆船实行“定港、定籍、定航线”的三定政策,实现了船有港籍,人有户籍,行船有航线,进出口凭签证,运行有调度。1955年2月,襄阳成立民船社会主义改造办公室,到1956年3月,市区成立民船运输合作社(初级社)39个,入社民船931只,在交通部门领导下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。“民船原来是一把散沙,没得人管理。以后十个船二十个船成立一个互助组,1956年转了合作社,算是正式参加工作了,我们转的那个社叫红星社,以后10个小社并一个大社叫星光社。坡上成立航管站,船到襄阳就去管理站报到,人在那儿守到,货主到那儿问货倒哪儿,管理站就派你这个船去装货。1957年成立襄航局就有了机帆船,船有动力了,家属也上坡了,”陈兴旺笑着特别强调,“我就脱离民船的苦了。”
陈兴旺:驳子驾长责任大啊
陈兴旺从小随父驾船,走南闯北,直到父亲去世。那时,陈兴旺已在襄航局当驳船驾长。襄航局成立于1957年,1959年转到省航局,湖北省航运管理局襄阳分局后更名为湖北省航运公司襄阳分公司。“驳子高头有个驾长,装货、卸货、结账、收钱都是他的。铁驳在武汉装货回来,装盐、糖这些杂货能装几万件,各式各样的,有些东西能压,有些东西不能压,啥货咋法儿装咋法儿安都是要动脑筋的。交货手续以前是欢喜,你装一件货给你一个欢喜,货少了要赔钱,那时责任大啊。”
老人为我们详细讲述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欢喜,“欢喜是根竹签子,一尺二寸左右,五六公分宽,有的是红头有的是绿头,底下尖尖的,有字。发货,一件货插根签子,都有数。我们铁驳在武汉装货,长航局那是千吨的,往你这个船上装货都是皮带机,在驳子上当驾长那你得注点意,主要是皮带机过货往你船上装的时候要注意,怕走货。皮带机过货只隔这么大个空档,高头见货给根欢喜,快得很,一个驳子装几万件货,眼眨一下都出事。接货家儿心眼要灵活点儿,眼睛瞅到,不尖一点到时货少了那要赔钱啊,一个月你能拿几个钱啊。”
一个铁驳装货四十多万斤,收起款来就是一二十万,装货是驾长负责装,卸货是驾长负责卸,账是驾长结,款是驾长收,一回来就老老实实上交,谁都不敢马虎。见我们有点儿不明白,老人解释道:“那时人自觉,会也多得很,今里一个会明里一个会,大小是个头儿就给你上紧箍咒,不断地弄棍儿在敲你,谁敢搞啊。”
陈兴旺当驾长那会儿有二十多条驳子,一个驳子上只有三个人,一个驾长两个水手,没有专门做饭的,一个船上一个负责人,二十多条驳子是个船队,船队货都装好以后给单位汇报,单位派拖船过来统一拖走。襄阳到武汉上下都是顶推,驳子在前头,拖船在后头。
货运航线,襄阳到武汉多些,以后大一些的船跑得远点儿,上海南通都去过。陈兴旺走货船的时间并不多,1962年以后就驾客船了。在陈兴旺跑驳船驾长的那几年,襄阳与武汉间的铁路尚未建成,公路运输量有限,大部分物资仍需走水路,正常情况下樊城港区每天的货物通过量在300—500吨,1960年吞吐量就达31.7万吨,港口繁忙程度由此可见一斑。
陈兴旺:客船我驾得更多
陈兴旺1962年第一次驾客船,由襄阳跑丹江,中途停靠太平店、茨河等集镇。他说:“船名叫汉南号,有动力,两层木拖斗,底下装货,货多了高头码的也是货,那个船不大,装一百三四十个人,乘客都是做生意的。早上七点钟从襄阳走,到丹江是下午三四点钟,第二天从高头返回来,单程票价几毛钱。从梯子口码头走,到省航局后这里湾的趸船好大,权当仓库用,旅客们就来仓库里领货,客船装卸货都是这样。我们家属上坡后成立了家属搬运队,专门到河里搬。”
问到是否跑汉口,陈兴旺说道:“单位里客船差不多我都驾过,我们客船一般不跑汉口,只到沙洋。从樊城一天到钟祥,钟祥一天到沙洋,沙洋旅客到武汉有大班船,能坐一千多人,我们那班船最多装五百多人,四天一个来回。大跃进时夜里跑,一天一夜到樊城,一天一夜到沙洋。不跃进时襄阳到沙洋日夜走,三天一个来回。人多得很,每个码头都有候船室,等船一来就排队上船。“
说到沿途码头,老人如数家珍:“襄阳下去,是张湾、东津、刘集、斜对岸王集、斜对角小河、宜城、对角是垭口、对面是河营、龚家集、浰河口、钟祥、塘岗、石牌、马良、旧口、沙洋。岳口下去码头还多些,15里一个码头,这些码头都热闹得很。”真正是有水一线兴,有船市镇旺。
老人最多的时间跑东津到樊城这条线,跑了十几年,直到1992年退休。省航局为何开辟这样一个短途客运航线,老人告诉我们:“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个东津渡口翻了一回,淹死了十六七个,从那我们客船就跑东津,一天一个来回,湾到东津。东津来樊城尽是卖豆芽卖青菜的,货一般搁船高头,底下坐人能坐一百六七十个,船名叫谷城。东津上船,12点都有人在河边守到,害怕坐不到船,地方渡船又不敢坐。”
陈兴旺现如今每月退休费1700元,单位也在十一二年前破产了,谈起往事,老人心态很平和,77岁了还身体硬朗,思路清晰,对目前的生活状态看得出是知足的。
http://xywb.hj.cn/Read.asp?NewsID=945156

